原产地品牌价值频频被挑战,“小散乱”格局困住产业前行步伐,总量控制与保持领跑优势的矛盾……面对这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困局,安吉白茶这一富民产业如何迎难突围?
县白茶协会秘书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赖建红认为,针对最基础的“制造”环节,应当“内外”兼修求效益。“内”是通过生产标准化的改造实施,提升白茶的内在品质;“外”是延长白茶产品的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依法依规,基地标准化
去年10月以来,开发区(递铺镇)古城村白茶园里,茶农们不再忙着种茶,而是先在茶园里种树,目前已完成千亩香榧套种;同年11月,溪龙乡黄杜村茶园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茶园里分别套种香榧、杨梅等生态、经济树种及珍稀阔叶树种,并完成6万亩茶山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整治……
这是我县着力打造生态茶园的缩影。
“茶园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盲目开垦及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里有机质缺乏、微量元素不平衡,茶叶品质必将受到影响。”赖建红说,遭受去年“高温之殇”后,我县已及时转变茶园“原始”生产方式,严格控制茶园开发的盲目性,设立了茶园开发的生态门槛。
新近发布的《关于加快提升发展安吉白茶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茶园需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坡度小于25的区域,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植被,并要做到“头戴帽、腰系带”,形成“茶、林、肥、水、路”合理配置有三层空间结构模式的生态茶园,彻底改变原先“跑水、跑土、跑肥”的状况。
和茶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赖建红叹息,如果十多年来一直遵守坡度25以上不开垦茶园,就不会有如今的实施难度极大的生态修复。新政策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在不宜开垦区域开垦种植茶园,新开茶园必须依法申报审批。“有了标准,关键还是在于执行。”
不过,这一次关于茶园“标准化”建设的手段,似乎更抓住了茶园及业主的“命脉”:
将违法违规开发的茶园及其业主列入“黑名单”,不得使用“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享受其它扶持政策。
这意味着对采茶、制茶、卖茶成本较高而又缺乏自身实力品牌、有效渠道的散户茶农、小茶企来说,违法违规开发的茶园或许没有经济效益,用市场手段倒逼有意“掘金”白茶产业的茶农、企业自觉遵守“标准”。
提质增效,生产标准化
近年来,市场对茶叶卫生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检测项目、次数越来越多。茶叶卫生质量达标已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这对安吉白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安吉茶企怎么做?答案是生产标准化。
乐平茶场的生产车间正在调试生产线。该茶场刚刚引进一条清洁化、智能化生产线,采用国内先进智能控制系统,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于一体。“原先需要八九个人,现在只需要两个人,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她介绍,而且干茶品质也更有保障。
由大观茶叶合作社承担的“安吉白茶全程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通过省级验收。该项目针对白茶生长特点,编制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并拍摄安吉白茶全程标准化生产管理视频培训教材,将规范的标准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形式,切实促进了标准落地。
“设立干茶出厂门槛是保障品质的最后一关,检验之后,获得授权的企业还必须加贴安吉白茶证明商标防伪标志。”赖建红表示,在此之前,还要依托茶园证、农药购销凭证及各种检测手段等严把青叶进厂关。
生产标准化的前提条件是有实力的规模茶企。峰禾茶场从未和去年一样迫切需要扩大市场版图。去年12月,该茶场负责人马荣达开车一口气跑了14个省份,回访经销店,考察布局新网点。这一切,都因为该茶场去年投入400多万元新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
“满负荷产能达到8万斤干茶,需要3000亩茶园基地才能满足,但因为销售市场不够广阔,所以去年的产能发挥还不到一半。”马荣达告诉记者。从该企业的运行可以看出,若规模茶企的销售市场够广,就需要更多的订单茶园,集约程度将大大提高。
可见,要提高干茶加工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规模茶企的“胃口”有多大是关键,即对规模茶企的培育是重要一环。在茶企努力开拓市场、经营品牌的同时,需要对规模茶企在资金、人才上予以扶持。
“从事白茶产业二十多年,只有去年对融资问题敏感,就是因为扩大生产带来的后遗症。”马荣达坦言,推行整个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看起来只需要多一些和他一样规模的茶企,但难度非常大。
产业增值,价格不是唯一
“制造”环节除了基地、加工之外,还有全茶利用要引起重视。
目前,我县多数茶场以采摘和制作高档明前茶为主,一年只采一次,春茶收入占茶叶收入90%以上。
“现在高档消费少了,高档茶叶首当其冲,一直以来走中高端路线的安吉白茶,也要及时转变方向。”恒盛白茶有限公司的陈锁说。
提到全茶利用率,峰禾茶场的马荣达介绍,该茶场曾购置自走式茶叶采摘机,并试图生产抹茶及超微绿茶粉。令人惋惜的是,投入大但回报甚微,这些尝试性开发均无疾而终。在他看来,目前茶叶的价值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高档明前茶只利用了可采茶叶的3%-5%,剩下95%的资源被浪费掉了。
位于健康产业园区的依思味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白茶含片的食品企业,公司负责人金杰是白茶深加工产品开发的先行者,早在10多年前就投身到这一行业中。他认为,安吉白茶作为资源型产业,总量有限,要想做大,只有提高白茶的附加值。
“价格,并不是决定产业附加值的唯一办法,延长产业链、丰富产品系列都是可选之道,比如开发白茶延伸产品,定位多个消费族群。但可惜的是,白茶延伸产品开发的氛围并不浓厚,10多年下来,全茶开发利用的技术和资金都存在问题。”金杰说。
加快开发安吉白茶延伸产品和探索全茶利用的确是当务之急。对于安吉白茶长远发展,赖建红认为,利用安吉白茶特质提取茶叶功能成分并加工成终端产品,可以开发功能性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