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红茶热”愈演愈烈,“红茶”微风暖风劲吹,不少人摇摇欲试,甚至准备弃当地已有的具有一定品牌声誉的区域名优绿茶生产,改为红茶生产,这样的结构性产业调整是否有其市场风险?浙江适合于大面积发展红茶吗?
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著名茶叶专家、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
鲁成银研究员认为,浙江不适合大面积发展红茶。他介绍,我国对各茶类产业的发展曾经作过科学的规划,根据茶类历史生产习惯,茶树品种资源以及地理气候条件等,浙江属于绿茶生产优势产区,红茶优势产区在云南、广西、海南等大叶种茶树生长区。即便是红茶优势产区,我国茶产业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红改绿、绿改红的反反复复。主要原因是对照国际红茶主要生产区,如肯尼亚等,我国传统红茶的产品质量不占优势,国际红茶市场主流是以CTC为主要生产加工技术的国外红茶,我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并非主流。
浙江茶区主载的是小叶种茶树品种,茶多酚含量大多在30%以下,与国际红茶主产区大叶种茶树茶多酚含量大多在在35%以上相对照,二者差距很大,红茶生产所要求的另一指标,黄茶素含量也不如大叶种红茶。品种与地理气候等因素,浙江生产红茶不具备优势。
鲁成银研究员还谈到,全国红茶热的形成,有宣传的推动,金骏眉,信阳红茶成功操作等因素,也有传统绿茶制作名优茶过分采单芽,却制作过“生”,饮多了这些过于“生”的绿茶,“受绿茶伤胃”的宣传影响,改喝或尝试红茶。
其实很多人对传统红茶品质的要求,如外形乌黑油润,汤色 “红艳明亮”等要求不甚了解。不少创新性质的红茶,借助名优绿茶采制工艺技术理念对“传统红茶”进行了创新与实践,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是好事,浙江茶农有精力、有能力,在有市场的前提下,适当生产一些新品红茶,无可厚非,但切记不能忘记我们的优势在名优绿茶,扬短避长去大力发展红茶,并非明智之举,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