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镇上舍村村民有白茶5000余亩,但村内却难见成片的茶山。“村里不到200亩,都是零散种植,其他都分散种到其他地方甚至外省市去了。”村党支部书记朱文华说,村民对生态保护十分执着,不允许在山上毁林开垦种植白茶。十年前,村集体林场部分茶林承包给他人垦种,结果一下雨,溪水就浑了。“老百姓说村里‘乱来’。那时起,村里的山和水任何人都不许乱动,直到现在村里想修一条林道都要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更何况种白茶,肯定通不过。”他说。
梅溪镇石龙村共有山林17000亩,其中茶林仅七八百亩,由于所占比例小,水土保持相对较好。“近三五年白茶亩数基本没增加。”党支部书记林运森解释说,村里原有七八百亩白茶中,一半是村里当时“要求”种植的,由于当时部分山上土葬多,地荒草扎堆,容易引发火灾,2008年、2009年时鼓励村民在这些区域种植,一来复绿,二来消除火灾隐患,剩下的三四百亩则是村民在自家承包山上分散种植的。
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制止毁林开垦,村里建立了严格的管理机制。不但安排3名护林员轮流值班,“照顾”全村林木,对私自种植白茶进行及时制止,还推出“现场固定”手段,运用摄像、摄影等技术对已经开垦的茶山范围、面积进行记录,一旦有投诉、举报发生,就可进行现场比对。
相比上舍、石龙的“气定神闲”,开发区(递铺镇)古城村党支部书记张康钱有些火急火燎,毁林开垦,茶园“扩张”让村民在七、八、九三个月吃足了苦头,他痛下决心要“推行新政”。今年上半年起,他也带着部分村委、村民代表去东阳,下诸暨,跑市场,最后决定要在茶山上套种香榧树。
鉴于多数茶农仍处在观望状态,他“身先士卒”,特意承包了100亩茶山,连同自家的另外100亩都套种上了香榧树。“树刚种下去,还看不出效果,但对涵水固土肯定有好处。过五六年,就能有产出了。”他说,“我想带个头,出点成绩,让他们跟着做。不只是增收,更重要的是保护环境。”
溪龙乡黄杜村作为今夏 “重灾区”,已经推出150亩水土流失样板区试点生态修复。党支部书记盛阿伟说,样板区的打造目前已经全面铺开,共种植行道树300株,由于天气影响,其他区域种植还未开展。“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左右将完成800亩打造,其他茶山将逐年进行,要求做到‘头戴帽’、‘脚穿鞋’、“腰系带”,最终目标是保持水土。”他说,“三五年应该就能看到成效。”